给耕地减负担 为丰收添底气——黑龙江省综合施策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
给耕地减负担 为丰收添底气——黑龙江省综合施策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
给耕地减负担 为丰收添底气——黑龙江省综合施策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xiàndàihuà)】
光明日报记者(jìzhě) 张士英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胡沛然
水田里腐烂分解的(de)稻秆积蓄(jīxù)着丰沛的养料,大马力农机将肥料精准“送(sòng)”到秧苗根系旁,太空中的遥感卫星实时回传着土壤(tǔrǎng)墒情……五月的东北黑土地,一派繁忙图景,各项保护性耕作措施正为沃野良田持续丰产储能蓄势。
黑龙江(hēilóngjiāng)拥有典型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黑土地面积大、质量优(yōu)、产能高。2024年(nián),黑龙江粮食产量达到1600.34亿斤,占全国的11.3%,粮食总产量(zǒngchǎnliàng)连续15年居全国第一。养好用好黑土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区域(qūyù)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黑龙江省(hēilóngjiāngshěng)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工程科技(kējì)、农机农艺、生物技术等综合施策,稳步恢复黑土地基础地力,黑土耕地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tíshēng)。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飞驰的高铁(gāotiě)列车(lièchē)行驶在稻田间。原勇摄/光明图片
科技赋能给黑土地退化“开(kāi)处方”
“老于,这是根据最新监测的(de)土壤情况开出的‘处方’,我给你细说说。”刚一开春,中国科学院(zhōngguókēxuéyuàn)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焕军就来到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跟农户于殿东商量起(qǐ)今年的黑土地保护方案,“咱们去年(qùnián)铺设的排水暗管效果不错,这个(zhègè)地块水土流失明显减少了。”
“这里以前(yǐqián)可是我们友谊农场的‘老大难’地块。”于殿东还记得这块地此前的模样,“因为坡度大、耕作方式有问题,下雨(xiàyǔ)时坡上的黑土总会被冲走(chōngzǒu),久而久之坡顶露出(lùchū)了黄土,这块地也成了没人愿意种的低产田。”
“黑土地(hēitǔdì)是像(xiàng)人体一样复杂的系统,为了开出对症的‘处方’,我们给它做了系统‘检查’。”刘焕军打开手机,屏幕上显示着于殿(diàn)东承包地块的卫星图,“我们利用卫星遥感(yáogǎn)得到(dédào)这个地块多年农业生产信息,结合无人机获取高精度地形(dìxíng)数据,再配合地面土壤采样,给地块量身定制了等高种植、变量施肥的治理方案,现在土壤有机质条件得到了改善,产量也比原来增加了不少。”
目前,刘焕军团队为黑土地“开处方”的“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已经推广至(zhì)北大荒集团的多个农场(nóngchǎng),累计示范面积超过1.4万亩。
“不仅是坡耕地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广大平原农业区的黑土地(hēitǔdì)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退化,但整体仍(réng)可逆、可控。遏制退化势头,助力农业增产,同样是科技赋能黑土地保护性(bǎohùxìng)利用的努力(nǔlì)方向。”2022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永带领科研团队来到黑龙江省肇东市,建起了600亩退化黑土地智能监测示范区(shìfànqū)。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dìlǐ)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焕军(右)在查看秧苗(yāngmiáo)长势。王鹤摄/光明图片
“肇东是全国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县(shìfànxiàn),打的粮虽然不少,可土地的高强度利用以及秸秆离田等,不光降低了(le)作物的水氮利用效率,还造成黑土变薄、变瘦、变硬。”陈永拨开表层土,一条(yītiáo)黑色的滴灌(dīguàn)管露了出(chū)来,“这是我们为(wèi)水肥一体化装置铺设的滴灌毛管,滴管装置的管控平台(píngtái)能根据地里实时监测获取的土壤、作物情况,通过过程机理模型计算出精准的水肥施用时间和施用量,为黑土地量身定制了一份‘营养餐’。”
去年,中国农业大(dà)学肇东实验站示范田平均(píngjūn)亩产达2083斤,位居黑龙江省单产(dānchǎn)首位,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肇东市推广面积超过20万亩。“下一步,我们还将运用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等新技术优化农业各个环节的决策(juécè)流程(liúchéng),更好实现黑土地力和产能的协同提升。”陈永说。
“十四五”期间,黑龙江省依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nóngyè)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dōngběinóngyèdàxué)等(děng)科研单位,因地制宜开展生态环境修复,探索黑土地(hēitǔdì)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有效遏制了黑土地水土流失和耕地质量(zhìliàng)下降势头,构建(gòujiàn)了“龙江模式”“三江模式”“全域定制模式”等适宜不同类型黑土区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模式。
据统计,2024年,黑龙江省土壤有机质平均(píngjūn)含量40.3克/千克,比2016年增加(zēngjiā)4.1克/千克;水旱田耕层平均厚度分别达到(dádào)21.0厘米和(hé)25.1厘米,分别比2016年增加3.5厘米和1.1厘米。
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nóngchǎng)播种后的水稻田。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供图
良田(liángtián)良法为保肥增产“加油”
5月初,正是黑龙江水稻田插(chā)秧的繁忙时节。在(zài)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智能插秧机在水田里插下一排排笔直的秧苗。
“瞅着这大池子,心里头(tóu)就敞亮。”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种植户李楠脸上漾着笑容,“我家承包了400多亩地,分散在大大小小120多个田块,春天(chūntiān)搅浆插秧的时候效率(xiàolǜ)低,跑不了多远就得掉头,每块地边缘还被轮胎轧出了深辙,影响插秧质量(zhìliàng)。现在你再看,原来的‘棋盘格(gé)’,变成了40个‘大池塘’,作业效率变高(biàngāo)了,打通的田埂还成了新增的耕地。”
“‘格田改造’不是简单地把(bǎ)田块连通,而是需要用卫星测绘和实地勘察给土地‘找平’。”七星农场农业生产部部长石岩向记者介绍,“只有平整了土地,水肥才能在(zài)同一块水田里均匀分布,有利于(yǒulìyú)稳定改善整块耕地的质量(zhìliàng),提升粮食产量。同时,我们还统一规划了沟、渠(qú)、路、管涵,改造后的标准化格田旱可灌、涝能排。通过高标准农田(nóngtián)建设,农场的肥料利用率(lǜ)提高2%,灌溉率提高7%,粮食增产10%。”
黑龙江省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yācāng)石”的(de)重要举措,以“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为首要目标,坚持农田灌排体系、田块整治(zhěngzhì)、田间道路“三建(sānjiàn)”同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2亿亩,居全国首位。
在保持黑土耕地质量的同时实现增产增收,不仅(bùjǐn)需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也少不了耕作方式的转变(zhuǎnbiàn)。
在桦南县明义乡兴旺村,村民们正围着村里新购置(gòuzhì)的大马力拖拉机啧啧称赞:“这大家伙一次能播种8条垄”“你看(kàn)发动机,用(yòng)的是咱‘中国芯’”……
“这些农机具,都是为了(le)更好地适应咱‘大垄密植+规模化种植’的种植方式。”村委会主任关庆波带着记者走到(dào)刚(gāng)播种完的地块上,张开双手(shuāngshǒu)量起田垄的宽窄,“现在的垄宽是130厘米,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土厚了,作物的根系就(jiù)能(néng)在里面‘自在’生长,吸足养分的同时还紧固住了水土。今年,全村整合了近万亩土地实施规模化种植,通过密植技术,每亩株数能增加15%,预计(yùjì)能增产10%到15%。”
“不光是方便(fāngbiàn)生产,拖拉机马力大了,对保护黑土地还有好处呢!”关庆波说(shuō),“原来各家各户自己种地的时候,整地翻地都用自家的小(xiǎo)机器,只能翻动表层土,所以每年(měinián)种地消耗的都是上层土壤(tǔrǎng)的肥力,让土地得不到喘息,持续退化。现在换(huàn)了大马力机器,就能把深层土壤翻上来,把表层土壤‘换’下去,慢慢分解翻埋的秸秆,涵养地力。”
黑龙江省以(yǐ)秸秆还田为核心(héxīn)耕作(gēngzuò)技术,持续探索建立黑土耕地保护利用模式。2024年秋收以来,黑龙江全省(quánshěng)累计完成秸秆还田面积1.58亿亩,占全年种植面积的69.13%。农村地区完成深松整地作业2661.8万亩、保护性耕作少(免)耕3401万亩,全省完成耕地轮作试点任务(rènwù)2731万亩,有效改善黑土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增强(zēngqiáng)保水保肥能力。
种养结合算好(suànhǎo)“生态”“经济”两本账
“您好,我想(xiǎng)了解一下蟹苗的价格。”刚忙完插秧,汤原县胜利乡荣丰村(fēngcūn)的种植户戈伟就给蟹苗批发商打去了电话。
“去年,我们在70亩的水田里放(fàng)了(le)500多斤蟹苗,秋天的时候河蟹收了1500多斤,每亩地河蟹能挣400多块钱。田里的水稻还(hái)没开镰就被订购一空,价格比普通水稻高出50%。”戈伟笑着说。
一田(yītián)两用、稻蟹共生的生态养殖方式,给(gěi)水田(shuǐtián)构建起了微型“生态系统”。稻田蟹为水田松土、除草、捉虫,粪便也成为水稻(shuǐdào)的优质肥料;稻田里密集生长的水稻营造了阴凉舒适的生长环境,让螃蟹在田里“安”了家。
“蟹长得好,水稻还没有杂草,虽然没施化肥,但也没影响水稻的(de)产量。田里头丰富的微生物,给河蟹(héxiè)提供了充足的天然饵料,只需每天再喂一遍就行。水田一旦养了螃蟹(pángxiè),后期就不能再打农药了,它们是有机(yǒujī)大米的最佳‘见证者’。”谈起(tánqǐ)未来的打算,戈伟对记者说:“今年我们打算把规模扩大到(dào)500亩以上,打出稻田蟹、蟹田大米的品牌(pǐnpái),再开发螃蟹垂钓、乡村旅游项目,往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红火。”
除了减少化肥、农药的(de)施用量,提升作物的附加值,有机肥料的大量应用还使畜禽粪污有了新去处(xīnqùchù)。
在五大连池市(wǔdàliánchíshì)太平乡(tàipíngxiāng)南泉村,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王林岩(wánglínyán)认真翻动着土层,查看有机肥的分解情况。“从(cóng)冬天(dōngtiān)开始,我们就在五大连池市10.5万亩的耕地上抛洒了粪肥。”王林岩捧起一抔土展示给记者,“你看,现在随着温度回升、降水增加,肥料基本分解到了土壤里。”
粪肥还田,看似是古老简单的农业实践,背后则有生态和经济两本账。“一段时间以来,大伙都觉得化肥‘劲大’。有机肥用得越来越少(yuèláiyuèshǎo),导致土壤板结、酸化(suānhuà),而附近的畜牧场还要花钱来无害化处理牲畜粪便(fènbiàn)。”王林岩掰起(qǐ)手指算起(suànqǐ)了账,“现在,我们用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堆沤有机肥,使(shǐ)粪便得到了二次利用,不但省下了一笔(yībǐ)处理费,还省下了一笔化肥钱。丰富的有机质还能够持续改良土质,显著提升土壤肥力。”
近年来,黑龙江省强化(qiánghuà)(huà)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改造升级(shēngjí)。通过市场化运营(yùnyíng)模式,在养殖密集区建设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推进畜禽粪污肥料化生产,以有机肥替代化肥,2024年以畜禽粪便为(wèi)主要原料堆沤有机肥还田1133万亩,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5%。
《光明日报(guāngmíngrìbào)》(2025年05月08日 05版)
来源(láiyuán):光明网-《光明日报》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xiàndàihuà)】
光明日报记者(jìzhě) 张士英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胡沛然
水田里腐烂分解的(de)稻秆积蓄(jīxù)着丰沛的养料,大马力农机将肥料精准“送(sòng)”到秧苗根系旁,太空中的遥感卫星实时回传着土壤(tǔrǎng)墒情……五月的东北黑土地,一派繁忙图景,各项保护性耕作措施正为沃野良田持续丰产储能蓄势。
黑龙江(hēilóngjiāng)拥有典型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黑土地面积大、质量优(yōu)、产能高。2024年(nián),黑龙江粮食产量达到1600.34亿斤,占全国的11.3%,粮食总产量(zǒngchǎnliàng)连续15年居全国第一。养好用好黑土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区域(qūyù)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黑龙江省(hēilóngjiāngshěng)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工程科技(kējì)、农机农艺、生物技术等综合施策,稳步恢复黑土地基础地力,黑土耕地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tíshēng)。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飞驰的高铁(gāotiě)列车(lièchē)行驶在稻田间。原勇摄/光明图片
科技赋能给黑土地退化“开(kāi)处方”
“老于,这是根据最新监测的(de)土壤情况开出的‘处方’,我给你细说说。”刚一开春,中国科学院(zhōngguókēxuéyuàn)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焕军就来到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跟农户于殿东商量起(qǐ)今年的黑土地保护方案,“咱们去年(qùnián)铺设的排水暗管效果不错,这个(zhègè)地块水土流失明显减少了。”
“这里以前(yǐqián)可是我们友谊农场的‘老大难’地块。”于殿东还记得这块地此前的模样,“因为坡度大、耕作方式有问题,下雨(xiàyǔ)时坡上的黑土总会被冲走(chōngzǒu),久而久之坡顶露出(lùchū)了黄土,这块地也成了没人愿意种的低产田。”
“黑土地(hēitǔdì)是像(xiàng)人体一样复杂的系统,为了开出对症的‘处方’,我们给它做了系统‘检查’。”刘焕军打开手机,屏幕上显示着于殿(diàn)东承包地块的卫星图,“我们利用卫星遥感(yáogǎn)得到(dédào)这个地块多年农业生产信息,结合无人机获取高精度地形(dìxíng)数据,再配合地面土壤采样,给地块量身定制了等高种植、变量施肥的治理方案,现在土壤有机质条件得到了改善,产量也比原来增加了不少。”
目前,刘焕军团队为黑土地“开处方”的“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已经推广至(zhì)北大荒集团的多个农场(nóngchǎng),累计示范面积超过1.4万亩。
“不仅是坡耕地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广大平原农业区的黑土地(hēitǔdì)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退化,但整体仍(réng)可逆、可控。遏制退化势头,助力农业增产,同样是科技赋能黑土地保护性(bǎohùxìng)利用的努力(nǔlì)方向。”2022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永带领科研团队来到黑龙江省肇东市,建起了600亩退化黑土地智能监测示范区(shìfànqū)。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dìlǐ)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焕军(右)在查看秧苗(yāngmiáo)长势。王鹤摄/光明图片
“肇东是全国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县(shìfànxiàn),打的粮虽然不少,可土地的高强度利用以及秸秆离田等,不光降低了(le)作物的水氮利用效率,还造成黑土变薄、变瘦、变硬。”陈永拨开表层土,一条(yītiáo)黑色的滴灌(dīguàn)管露了出(chū)来,“这是我们为(wèi)水肥一体化装置铺设的滴灌毛管,滴管装置的管控平台(píngtái)能根据地里实时监测获取的土壤、作物情况,通过过程机理模型计算出精准的水肥施用时间和施用量,为黑土地量身定制了一份‘营养餐’。”
去年,中国农业大(dà)学肇东实验站示范田平均(píngjūn)亩产达2083斤,位居黑龙江省单产(dānchǎn)首位,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肇东市推广面积超过20万亩。“下一步,我们还将运用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等新技术优化农业各个环节的决策(juécè)流程(liúchéng),更好实现黑土地力和产能的协同提升。”陈永说。
“十四五”期间,黑龙江省依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nóngyè)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dōngběinóngyèdàxué)等(děng)科研单位,因地制宜开展生态环境修复,探索黑土地(hēitǔdì)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有效遏制了黑土地水土流失和耕地质量(zhìliàng)下降势头,构建(gòujiàn)了“龙江模式”“三江模式”“全域定制模式”等适宜不同类型黑土区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模式。
据统计,2024年,黑龙江省土壤有机质平均(píngjūn)含量40.3克/千克,比2016年增加(zēngjiā)4.1克/千克;水旱田耕层平均厚度分别达到(dádào)21.0厘米和(hé)25.1厘米,分别比2016年增加3.5厘米和1.1厘米。
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nóngchǎng)播种后的水稻田。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供图
良田(liángtián)良法为保肥增产“加油”
5月初,正是黑龙江水稻田插(chā)秧的繁忙时节。在(zài)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智能插秧机在水田里插下一排排笔直的秧苗。
“瞅着这大池子,心里头(tóu)就敞亮。”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种植户李楠脸上漾着笑容,“我家承包了400多亩地,分散在大大小小120多个田块,春天(chūntiān)搅浆插秧的时候效率(xiàolǜ)低,跑不了多远就得掉头,每块地边缘还被轮胎轧出了深辙,影响插秧质量(zhìliàng)。现在你再看,原来的‘棋盘格(gé)’,变成了40个‘大池塘’,作业效率变高(biàngāo)了,打通的田埂还成了新增的耕地。”
“‘格田改造’不是简单地把(bǎ)田块连通,而是需要用卫星测绘和实地勘察给土地‘找平’。”七星农场农业生产部部长石岩向记者介绍,“只有平整了土地,水肥才能在(zài)同一块水田里均匀分布,有利于(yǒulìyú)稳定改善整块耕地的质量(zhìliàng),提升粮食产量。同时,我们还统一规划了沟、渠(qú)、路、管涵,改造后的标准化格田旱可灌、涝能排。通过高标准农田(nóngtián)建设,农场的肥料利用率(lǜ)提高2%,灌溉率提高7%,粮食增产10%。”
黑龙江省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yācāng)石”的(de)重要举措,以“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为首要目标,坚持农田灌排体系、田块整治(zhěngzhì)、田间道路“三建(sānjiàn)”同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2亿亩,居全国首位。
在保持黑土耕地质量的同时实现增产增收,不仅(bùjǐn)需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也少不了耕作方式的转变(zhuǎnbiàn)。
在桦南县明义乡兴旺村,村民们正围着村里新购置(gòuzhì)的大马力拖拉机啧啧称赞:“这大家伙一次能播种8条垄”“你看(kàn)发动机,用(yòng)的是咱‘中国芯’”……
“这些农机具,都是为了(le)更好地适应咱‘大垄密植+规模化种植’的种植方式。”村委会主任关庆波带着记者走到(dào)刚(gāng)播种完的地块上,张开双手(shuāngshǒu)量起田垄的宽窄,“现在的垄宽是130厘米,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土厚了,作物的根系就(jiù)能(néng)在里面‘自在’生长,吸足养分的同时还紧固住了水土。今年,全村整合了近万亩土地实施规模化种植,通过密植技术,每亩株数能增加15%,预计(yùjì)能增产10%到15%。”
“不光是方便(fāngbiàn)生产,拖拉机马力大了,对保护黑土地还有好处呢!”关庆波说(shuō),“原来各家各户自己种地的时候,整地翻地都用自家的小(xiǎo)机器,只能翻动表层土,所以每年(měinián)种地消耗的都是上层土壤(tǔrǎng)的肥力,让土地得不到喘息,持续退化。现在换(huàn)了大马力机器,就能把深层土壤翻上来,把表层土壤‘换’下去,慢慢分解翻埋的秸秆,涵养地力。”
黑龙江省以(yǐ)秸秆还田为核心(héxīn)耕作(gēngzuò)技术,持续探索建立黑土耕地保护利用模式。2024年秋收以来,黑龙江全省(quánshěng)累计完成秸秆还田面积1.58亿亩,占全年种植面积的69.13%。农村地区完成深松整地作业2661.8万亩、保护性耕作少(免)耕3401万亩,全省完成耕地轮作试点任务(rènwù)2731万亩,有效改善黑土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增强(zēngqiáng)保水保肥能力。
种养结合算好(suànhǎo)“生态”“经济”两本账
“您好,我想(xiǎng)了解一下蟹苗的价格。”刚忙完插秧,汤原县胜利乡荣丰村(fēngcūn)的种植户戈伟就给蟹苗批发商打去了电话。
“去年,我们在70亩的水田里放(fàng)了(le)500多斤蟹苗,秋天的时候河蟹收了1500多斤,每亩地河蟹能挣400多块钱。田里的水稻还(hái)没开镰就被订购一空,价格比普通水稻高出50%。”戈伟笑着说。
一田(yītián)两用、稻蟹共生的生态养殖方式,给(gěi)水田(shuǐtián)构建起了微型“生态系统”。稻田蟹为水田松土、除草、捉虫,粪便也成为水稻(shuǐdào)的优质肥料;稻田里密集生长的水稻营造了阴凉舒适的生长环境,让螃蟹在田里“安”了家。
“蟹长得好,水稻还没有杂草,虽然没施化肥,但也没影响水稻的(de)产量。田里头丰富的微生物,给河蟹(héxiè)提供了充足的天然饵料,只需每天再喂一遍就行。水田一旦养了螃蟹(pángxiè),后期就不能再打农药了,它们是有机(yǒujī)大米的最佳‘见证者’。”谈起(tánqǐ)未来的打算,戈伟对记者说:“今年我们打算把规模扩大到(dào)500亩以上,打出稻田蟹、蟹田大米的品牌(pǐnpái),再开发螃蟹垂钓、乡村旅游项目,往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红火。”
除了减少化肥、农药的(de)施用量,提升作物的附加值,有机肥料的大量应用还使畜禽粪污有了新去处(xīnqùchù)。
在五大连池市(wǔdàliánchíshì)太平乡(tàipíngxiāng)南泉村,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王林岩(wánglínyán)认真翻动着土层,查看有机肥的分解情况。“从(cóng)冬天(dōngtiān)开始,我们就在五大连池市10.5万亩的耕地上抛洒了粪肥。”王林岩捧起一抔土展示给记者,“你看,现在随着温度回升、降水增加,肥料基本分解到了土壤里。”
粪肥还田,看似是古老简单的农业实践,背后则有生态和经济两本账。“一段时间以来,大伙都觉得化肥‘劲大’。有机肥用得越来越少(yuèláiyuèshǎo),导致土壤板结、酸化(suānhuà),而附近的畜牧场还要花钱来无害化处理牲畜粪便(fènbiàn)。”王林岩掰起(qǐ)手指算起(suànqǐ)了账,“现在,我们用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堆沤有机肥,使(shǐ)粪便得到了二次利用,不但省下了一笔(yībǐ)处理费,还省下了一笔化肥钱。丰富的有机质还能够持续改良土质,显著提升土壤肥力。”
近年来,黑龙江省强化(qiánghuà)(huà)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改造升级(shēngjí)。通过市场化运营(yùnyíng)模式,在养殖密集区建设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推进畜禽粪污肥料化生产,以有机肥替代化肥,2024年以畜禽粪便为(wèi)主要原料堆沤有机肥还田1133万亩,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5%。
《光明日报(guāngmíngrìbào)》(2025年05月08日 05版)
来源(láiyuán):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